首页»版块 兴趣街区 爱美食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复制帖子标题和链接]

10432

爱两 版主  发表于 2017-7-12 20:11:57 属地未知 来自:荣耀6
第一宝:莲藕  
清热生津、凉血散瘀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
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助眠的作用。
糖醋莲藕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 食材 /
莲藕 (适量)、葱 (适量)、姜 (适量)
蒜 (适量)、小辣椒 (适量)

/ 步骤 /
1、莲藕一个,洗净削皮备用。
2、蒜两瓣,切成蒜末。姜一片,切成末。小葱两根,切成末。
3、水淀粉少许,加一勺白糖。
4、小辣椒两个,掰成小块。莲藕切成薄片。
5、放在开水里焯一下。
6、焯过水的莲藕立马放入凉水中过凉。
7、锅里加少许油,五成热时加入辣椒、白醋,葱姜蒜,然后加入莲藕翻炒,出锅时加入水淀粉,翻炒均匀即可。

     第二宝:黄鳝     
冬病夏养、补中益气除风湿  

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夏季的黄鳝最为肥美。中医认为鳝鱼味甘、性温,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是病后体虚、身体羸弱、营养不良者的上好滋补品。

而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进补。

红烧黄鳝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 食材 /
黄鳝 (500克)、姜 (适量)、大蒜头 (适量)
料酒 (适量)、生抽 (适量)
糖 (适量)、油 (适量)

/ 步骤 /
1、鳝鱼剖洗干净,用开水烫去鱼身上的滑腻物。
2、剖洗好的鳝鱼剪成段,每一段上再用剪子剪一至二道小口子。切上姜丝,剥好大蒜头,放在鳝段上,备用。
3、坐锅热油,先下姜丝、大蒜头煸香。倒入黄鳝段。
4、略翻炒后倒入料酒,翻炒。倒入生抽、糖调味。
5、翻拌均匀后移入适量的水,转中小火。
6、中小火慢慢煨至鳝段入味,用锅铲翻炒均匀后,煨至大蒜头变软、收干汤汁。起锅装盆。

   第三宝:绿豆芽   
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

《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
中医认为,绿豆芽其性凉、味甘无毒,能清署热、调五脏、解诸毒、利尿除湿,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
酸辣绿豆芽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 食材 /
绿豆芽 (300克)、红尖椒 (适量)
葱 (适量)、白醋 (适量)

/ 步骤 /
1、葱和辣椒分别切小段。
2、锅里放入适量油。
3、油热后放入葱和辣椒翻炒煸香。
4、倒入绿豆芽,旺火翻炒几下后加入白醋。
5、加入十三香和鸡精粉,豆芽炒至微软。
6、放少许盐,翻炒均匀出锅。

    第四宝:黄瓜茄子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

民间有俗语“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
黄瓜含水量高达96.7%,是所有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能很好地补充体液。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开胃黄瓜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 食材 /
黄瓜 (1根)、蒜 (适量)、盐
糖,白醋,辣椒酱

/ 步骤 /
1、把黄瓜切条,用刀面轻拍黄瓜
2、把拍松的黄瓜切粒
3、把蒜瓣拍扁后躲碎,黄瓜粒装碗
4、加入一小勺的盐
5、用手把黄瓜跟盐抓匀,抓匀后静置5-8分钟
6、静置5-8分钟后,沥去黄瓜水
7、放入蒜泥,再依次放入糖,白醋,辣椒酱,拌匀后腌制8分钟即可食用

  第五宝:面食  
除烦止渴、养心安神

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
“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阳春面
今天入伏,吃了这“五宝”, 清热生津, 一夏不生病!


/ 食材 /
面粉 (200克)、清水 (70毫升)、盐 (2克)
高汤 (1碗)、鲜酱油 (1汤匙)、小葱 (5克)

/ 步骤 /
1、准备面粉和清水
2、把面粉倒入面条机内,插上电源按筋道面条后再按开始键,之后把装有清水的杯子插上
3、几分钟的时间就出面条了
4、做面条的时候准备一碗热高汤和葱花
5、高汤里加入鲜酱油调成咸鲜味
6、等出面条的同时,锅内倒入清水烧开后把面条加入煮熟后熄火
7、把面条捞起放入高汤内撒上葱花即可
评论2
小心说话 版主  发表于 2017-7-13 18:05 属地未知 来自:荣耀6 PLUS
点赞分享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简体中文 - Chin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