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达班长 于 2017-2-11 12:41 编辑
#最是一年春节好#豫园灯会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今天是元宵节,雷达班长首先祝花粉们:日圆,月圆,圆圆如意。官源、财源,源源不断。人缘、福缘,缘缘于手。情愿、心愿,愿愿成真!元宵节快乐!
————————————————————————
今天楼主上传的是用“华为Mate9”普通拍照模式拍摄的“豫园城隍庙灯会”,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
不夜城、东方大都会、时尚之都,这些词语用来形容今天的上海也许都不过分,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淮海路的繁华市井向世界昭示着上海的现代与时尚。
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必然的。这句话在上海得到了体现,随着上海迈向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不断加快,保留下来的上海老城厢文化已不多见了。现在,只有黄埔区的豫园一带还能看到一些上海传统民俗文化的踪影。
豫园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剧史料记载,自汉朝代开始,每年的正月十三日老城隍庙开始上灯,灯的样式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当时,著名的灯店有小东门内四牌楼王长兴等。还有邑庙内笺扇店经营的用绢绫或纸制成的有人物故事的走马灯,以及鲤鱼灯、蚌壳灯等,也非常精妙。
因为每年元宵节期间老城隍庙都会有 民间艺人来此表演,加之豫园附近的古代建筑群形成的景观,许多附近的老百姓购买彩灯后纷纷来到豫园、老城隍庙一带,一边观赏民间文艺表演,一边吃着小吃一边比灯。
豫园灯会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形式最完整的元宵灯会。豫园花灯一年一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构成了一定的文化空间,具有其约定俗成的规模性和民众性; 承载着上海地区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体现了该地区的民俗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精神面貌。
而且,豫园灯会中的灯彩是传统与现代技艺的结合,充分展示了制灯艺人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豫园灯会集彩灯绘画、戏剧、乐曲、歌舞、为一体,对于研究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流派有重要的价值和依据。
上海是一个现代大都市,越来越国际化,现在的上海,已很难找到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象征,豫园灯会的举办对于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在上海地区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也使得一批传统工艺制作人材得到了保护,并使其技术得到继承发扬。
同时保障了豫园商城中的其他民间文化 如,庙会表演、小吃(如宁波汤团、南翔小笼等等)以及一些百年老店都得以继续充满活力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豫园灯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延续700余年不曾湮灭,历久弥新,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迁,作为上海老城厢的传统文化特色,其存在、保护和发展的环境日趋恶化,遇到了许多的新问题,面临严竣形势和危机。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灯彩的制作和传承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目前,传统扎灯艺人正逐渐减少,市场过窄是灯彩艺术无人继承的最大原因,一年当中元宵灯会、旅游节花车是固定节目,所需灯彩的数量也有限,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计。使得这项传统民间工艺处于失传的边缘。工艺美术工厂的灯彩车间如今只有十多人,大部分是五十出头的老师傅,而且由于待遇不高,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了。
保护豫园灯会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上海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上海市及社会各界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该文化形式进行了整理、研究和保护,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在上海这个中国现在最具现代化的城市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形成了反差,这也显示了传统文化理应受到保护的重要性。
今天,豫园灯会已经成为上海群众大型文化活动的品牌。我们坚信,在上海人民的支持和精心呵护下,在古老华夏文明的持续滋润下,豫园灯会这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彩灯,一定会与上海——这颗东方明珠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耀出璀璨的光芒。
挂一盏花灯给你,愿你吉星高照,好运常伴; 煮一碗汤圆送你,愿你合家团圆,生活赛蜜; 斟一杯美酒敬你,愿你万事顺意,财富连连; 送一段祝福给你,愿你开心幸福,平安围绕; 元宵佳节,祝愿广大花粉们福相伴,乐逍遥!
——————————***——————————
拍摄:雷达班长 器材:Mate9 时间:2017-01-27 地点:上海豫园城隍庙 欢迎花粉们下载体验:花粉俱乐部客户端 温馨提示:如未回贴,还望各位朋友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