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机时,大多都会用到手机来定位或者导航,“GPS进行定位”,这个大家都知道吧?其实,除了这个手机定位方式,手机还有其它的定位方式哦,手机上广泛使用的定位技术还有基站定位、WiFi辅助定位、APGS、北斗定位,这里就和大家简单聊聊这些定位的基本原理。
基于美国运营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4颗GPS卫星分布在距离地面1.2万公里6个道平面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任意时刻地面上任意点都可以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集成GPS定位需要手机内置GPS模块,该模块只有接收功能,没有发射功能。24颗GPS卫星不断向地球发射着包含时间、卫星点位等重要参数的信息,被我们的手机收到后,手机会利用多个卫星的同一时间发出的信号到达的先后顺序及时差计算出手机到各个卫星的距离,然后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组成3个方程式,解算出手机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时钟与手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手机的经纬度和高程。事实上,手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手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
目前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终端都支持GPS,利用这种方法定位的优点是不用SIM卡就能定位,不过根据终端和使用环境不同,搜索卫星信号时间不同,总之,单纯靠GPS定位是比较慢的,有的需要好几分钟,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所以就走了辅助定位系统AGPS,这个先放到后面说,先说下另外两个:基站定位和WIFI辅助定位
这种定位方式出现的比较晚,到在目前的手机终端是很必要的,这里的基站就是我们打电话接收发射信号的信号塔,那基站是如何定位的呢?
这种定位当时一般用在不需要精度很高的地方,比如你的手机里装了天气软件,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大体确定你处在哪个城市、哪个区等等。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了,那通过WIFI(WLAN)定位也是这种原理吗?
这种定位方式和基站定位原理是差不多的,不过还是有点不同,一般的路由器等无线设备是开启SSID广播的,在广播帧包含了该路由器的MAC地址(相当于该设备的身份证)。此时需要采集装置进行MAC信息采集和信号强度信息采集,并上传到服务器,经过服务器的计算,保存为“MAC-经纬度”的映射(可以理解为位置信息)。
能看到这里,你已经很厉害了,基本上能理解了手机的基本定位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没开启GPS,定位多是通过数据联网(基站)的方式进行的,如果你想用GPS导航,一般地图会提示你开启数据服务,这样定位会很快,此时的定位方式就是上面介绍的几种的综合,当然这种方式定位的速度快、精度高,不过需要消耗少部分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