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军发现现有的战列舰很难抵御远距离打来的大口径炮弹。为了在保障火力的同时,使战舰获得更为强大的防护水平,美军决定让自己的新式战列舰采用一种全新的造舰理论:重点防护(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
在无畏舰出现之后,战列舰飞速发展。各国新式战舰的火炮口径越来越大,防护能力也显得更加重要了
重点防护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战舰的非重要部位减少或没有装甲防护,而重要部位则得到最大限度的装甲防护。重装甲防护区域集中在主炮塔、轮机舱以及指挥塔等要害部位上,还加强装甲甲板和弹药库的防御装甲。正因如此,内华达级战列舰可以在有限的吨位内拥有比多数同时代战舰都强的防护能力,同时还装备10门14英寸火炮的强大火力。在1912年1月22日,美军订购了2艘内华达级战列舰,内华达号和俄克拉荷马号。
最初建成状态的俄克拉荷马号战列舰
设计特点
内华达级战列舰采用长首楼型,在整体上较先前的纽约级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尽管他的标准排水量只了近500吨,而舰体也仅仅长了3米,但是通过采用了先进的重点防护理念使内华达级的防护能力可是增强了不少。由于火炮性能和火控系统的发展,之后的交战距离会越来越远,而水平防护的作用也就会越来越明显。内华达级战列舰便装备了双重装甲甲板,总厚度达到了114毫米到127毫米,甲板装甲重量比先前的纽约级战列舰多出来了近2000吨。
纽约级战列舰,该级舰甚至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正是因为重点防护理念节省了不必要的装甲,才让内华达级在吨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如此强大的防护。主装甲带厚343毫米,宽度大致水线上2.9米,水线下也可以覆盖2.6米。这种设计可以较为有效的抵御水中弹造成的伤害。水下防护方面,水线下的舰体内侧设置38了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他们一直从水平防护装甲向下延伸到双重底的内侧,这层纵隔壁与外舷之间还有一层隔壁,这之间便便成了双重重油舱。(双 chóng zhòng 油舱,不是我打错了)
内华达级战列舰两视图
防御隔壁和外舷之间的距离为2.7米,外侧还有1.5米的防雷舱,一旦遭到鱼雷袭击,可以对爆炸的冲击进行一定的吸收。不过,防御隔壁的内侧没有设置防水区域,而直接就是舰内的要害舱位,这是内华达级防御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在其他部分的防护上,对弹药库,机舱等要害区域实行重点防护,而舰首尾,甚至副炮的炮廓则几乎不设装甲。非装甲防护区域采用细化水密舱的方法进行弥补。其中主炮塔装甲厚457毫米,司令塔装甲406厚毫米。
内华达级战列舰油画,他首次采用了重点防护设计,在战舰设计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在武器系统方面,内华达级首次采用了三联装炮塔。不过并不是所有炮塔都是三联装,而是两座三联装和两座双联装炮塔。在前后都采用了背负式布局,位于下方的炮塔是三联装,上部是三联装。这种设计使他拥有和纽约级相等的火力,但节约了一座炮塔。三联装炮塔的使用不但减轻了炮塔的装甲重量,也同样缩短了核心区域的长度,也起到了降低装甲总重量的作用。因此内华达级战列舰与纽约级相比可以将更多的吨位被分配到装甲防护方面上。
内华达级拥有2座双联装,2座三联装炮塔
内华达级战列舰不仅拥有10门14英寸45倍径主炮,还在舷侧装备有21座127毫米副炮。不过为了节省吨位,这些副炮的防护能力极其薄弱。这也是内华达级在设计中暴露出的一个严重缺陷。在动力系统方面,内华达级采用完全燃油锅炉。其中内华达号使用的是12台亚罗型,俄克拉荷马号则为12台B&W型。由于锅炉数量没那么多了,内华达级也只有一个烟囱。纯燃油锅炉不仅提升了锅炉效率,还节省了大约500吨的重量。
航行中的内华达级战列舰
内华达级还在烟囱下加装了了圆锥型的305毫米的烟路防护装甲,以增强该部位的防护水平。内华达级是美军最后一型采用了双轴推进的战列舰,主机功率26500马力,最大航速20.5节,续航能力29000千米/10节。总体来说,内华达级战列舰在设计上领先于整个时代。他的这些设计理念在日德兰海战后才被英国等老牌海军强国所认可,改变了设计思路建造了后日德兰型战列舰。而到了那时,美军早已遥遥领先,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战列舰了。
美国在后日德兰型战列舰的设计上也遥遥领先,建造了田纳西级战列舰
服役历程
内华达号于1912年12月开工,1914年7月下水,1916年3月服役。俄克拉荷马号于1912年10月开工,1914年3月下水,1916年5月服役。最初,他们都在大西洋舰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参与护送美国军队去欧洲参战,而后护送总统赴巴黎和会。
内华达号战列舰线图,有着早起美军的标志性笼式桅杆
接着,内华达级二舰继续服役,执行了一些训练任务。到了1927年,内华达级已经有了十几年的舰龄,他们也分别在1927年8月和9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装。长期以来成为美国海军战列舰标志的笼式桅被粗大的三角桅取代,桅顶上加装了新的火控装置。在防御方面,内华达级战列舰强化了侧舷以及水平装甲防护,加宽了舰体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增设了防水区划,这样其舰宽也增加到了32.9米。内华达级优秀的防护能力被进一步加强了。
改造后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标志性的笼式桅杆被巨大的三角桅取代
由于舷侧的127毫米副炮在航行时会受到波浪的影响,因此在改造时这些副炮被拆除了9座,其他的被移到了上层建筑上。同时为了增强战舰的防空火力,内华达级战列舰上还加装了8门127毫米25倍径单装高炮。内华达级在舰尾和3号炮塔的顶端加装了两部弹射器,可以搭载3架沃特公司的O2U-3海盗水上飞机。除此之外,此外,内华达号更换了新式锅炉,俄克拉荷马号的老式主机也被更换成了新的。
第一次改造后的内华达级战列舰
在改装完成后,内华达级战列舰都加入了太平洋舰队。之后,他们参加了很多训练任务,还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撤离了难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俄克拉荷马号停泊在位于最前端的外侧,而内华达号则独立停在最末尾。内华达号上的士兵迅速做好的战斗准备,他们用高炮开始向日军战机发起了反击,击落了4架日军战机。而俄克拉荷马号就没这么好运了,他遭到了日军鱼雷机编队的猛攻。瞬间3枚鱼雷击中了俄克拉荷马号,造成大量进水,8:08分就翻沉在水中。
上层建筑被拆除,正在扶正中的俄克拉荷马号战列舰
眼看珍珠港内大量战舰被重创,内华达号开动了战舰,试图逃出珍珠港。而日军看到港内竟然还有战舰开动了,立刻对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很快,内华达号被1枚鱼雷6枚炸弹命中,失去了航行能力,只得于10时30分在韦波角自行搁浅。俄克拉荷马号因为受伤过重而报废,在被拖行到大西洋上时遇到了风暴沉没。内华达号于1942年2月12日进入船坞进行维修。之后,内华达号自行驶向西海岸的布雷默顿普吉特湾海军船厂进行现代化改装。
奋勇作战的内华达号战列舰
在改造中,内华达号拆除了两个巨大的三角桅杆以及装甲司令塔,加装了新式电子设备。原先的副炮被全部拆除,换上了标配的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在船上其他地方还加装了大量防空炮。
参战经历
内华达号先于1943年5月参加了阿图岛登陆战,接着参加的大西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1944年6月,内华达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在此战中,他精准有效的炮击为盟军的登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第二次改装完成后的内华达号战列舰
8月23日,内华达号又炮击了土伦港,摧毁了一直阻挡盟军脚步的炮台。随着大西洋上战争的结束,内华达号返回了太平洋继续参加对日作战。他在硫磺岛战役中表现出色,摧毁了多个岛上的日军据点。1945年3月,内华达号参加了冲绳岛战役,在此战中号,他炮击了日本沿岸的多个地区。不过先被一架神风撞中,又被岸炮击伤,不过都不是很严重。9月2日,内华达号驶入东京湾,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改装后的内华达号战列舰
小结
内华达级战列舰是第一型采用了重点防护理念的战舰。他非常重视战舰的防护(尤其是水平防护),这一点领先了其他国家数年时间。不过这一级战列舰还是有一些缺点:他的水下防护不足,这在偷袭珍珠港中暴露的非常明显。总体来说,内华达级是一级非常优秀的战列舰,他引领了世界战舰设计的潮流,为美国接下来战列舰的设计指明了一条道路。接下来一直到科罗拉多级,都可以说属于从他这里开始的标准战列舰系列。
本文转载自巅峰战舰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