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oucher_Liu 于 2022-8-9 10:33 编辑
CPU作为计算机设备的运算和控制核心,负责指令读取、译码与执行,因研发门槛高、生态构建难,被认为是集成电路产业中的“珠穆朗玛峰”。 纵观全球,Intel、AMD两大巨头领跑通用CPU(桌面与服务器CPU)市场;国内,国产CPU正处于奋力追赶的关键时期,以飞腾、鲲鹏、海光、龙芯、兆芯、申威等为代表的厂商正全力打造“中国芯”。
国产CPU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①上世纪50-70年代。1956年,半导体科技被列为国家新技术四大紧急措施之一。此后,中科院计算所、109厂、半导体所先后成立,锗晶体管、硅平面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器件相继实现突破,为109乙机、109丙机、156机的诞生分别提供了基础。1975年,伴随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兴起,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百万次计算机013机研制成功。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产业发展为我国CPU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上世纪80-90年代。1985年,中科院计算所、半导体所有关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位和109厂合并,成立中科院微电子中心。但这一时期,由于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减弱等原因,产业完全市场化但自主性不足;
③21世纪初至今。从“十五”开始,国产CPU自主性的问题再度提上议程,产业政策不断加码。泰山计划、863计划等催生了一批国产CPU品牌,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代号X1A50)流片成功。2006年,“核高基”重大专项推出,“高”即为高端通用CPU。2014年,我国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动纲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国家大基金)第1期成立,主要投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2019年,国家大基金第2期成立,主要投资应用端。
Ⅰ龙芯:完全自主的引领者
龙芯是我国最早研制的高性能通用CPU系列。2001年,龙芯起步于中科院计算所,曾得到863、973、核高基等项目的支持,先后成功流片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首款64位通用CPU龙芯2B、首款主频超过1GHz的通用CPU龙芯2E、首款四核CPU龙芯3A等,完成底层核心技术的积累。
Ⅱ 飞腾:PK生态的主导者
飞腾CPU由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创造,起步于1999年。目前是国资比例最高(CEC通过中国长城控股)的国产CPU企业,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项目的CPU国家队。在以往信创项目中具有较强的实战经验。曾先后尝试X86、Epic、SPARC、ARM四个指令集,并以SPARC开源代码为基础设计了FT-1000、FT-1000A、FT-1500等CPU。之后出于生态考虑,获得了ARM指令集授权,集成全自主处理器内核,形成了覆盖桌面、服务器和嵌入式等领域的完整产品线。
在生态建设上,飞腾作为独立的芯片供应商,只提供芯片,秉承开放策略,与所有整机厂商都是对等的开放合作的关系,且全栈各层次生态伙伴众多,用户有更多选择,供应链安全性有保障。
Ⅲ 申威:为超算而生的强者
申威CPU由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中心研制,基于DEC公司的Alpha架构,并进行了指令集扩展和微结构自主创新,成功应用在国产超级计算机中。
在探索中迭代发展。2006年,申威1单核CPU研制成功,130nm工艺,主频900MHz。2008年,申威2双核CPU推出,同为130nm工艺,主频1.4GHz。2010年,申威1600十六核CPU推出,65nm工艺,运用于神威蓝光超算。2012年,申威1610、410相继推出,均为40nm工艺、1.6GHz主频,分别用于服务器和PC。申威现已形成高性能计算CPU、服务器/桌面CPU、嵌入式CPU三个系列产品线。
Ⅳ 兆芯:合资CPU的探路者
兆芯系列CPU由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推出。公司成立于2013年,由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和台湾威盛电子合资成立。公司基于X86架构,成功研发并量产多代通用CPU,形成“开先”、“开胜”两大产品系列,实现了“从双核心到八核心”、“从1.6GHz到3.0GHz”、“从处理器+芯片组方案到SoC单芯片方案”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具备自主演进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Ⅴ 鲲鹏:快速崛起的领导者
鲲鹏是华为计算产业的主力芯片之一。为满足新算力需求,华为围绕“鲲鹏+昇腾”构筑双算力引擎,打造算、存、传、管、智五个子系统的芯片族,实现了计算芯片的全面自研。鲲鹏系列包括服务器和PC处理器。近年来,华为先后推出Hi1610、Hi1612、Hi1616等服务器CPU产品,不断实现主频与核数的提升,并最终开发出当下的旗舰产品鲲鹏920与鲲鹏920s,分别用于服务器和PC机。
鲲鹏具备“端边云算力同构”的优势。鲲鹏CPU基于ARM V8架构,处理器核、微架构和芯片均由华为自主研发设计。市场上目前存在超过500万基于ARM指令集的安卓应用,与ARM服务器天然兼容,无需移植即可直接运行,且运行过程中无指令翻译环节,性能无损失,相比X86异构最高能够提升3倍性能。
鲲鹏生态蓬勃发展。华为坚持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推动鲲鹏计算产业发展。目前,已有超过12家整机厂商基于鲲鹏主板推出自有品牌的服务器及PC产品,华为还与产业伙伴联合成立了至少15个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作为鲲鹏计算产业底座的鲲鹏处理器,华为将秉承量产一代、研发一代、规划一代的演进节奏,落实长期投入、全面布局,后向兼容和持续演进的战略,高效满足市场需求。
Ⅵ 海光:性能领先的实干者
海光芯片性能领先,中科曙光为重要股东。海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高性能计算机龙头中科曙光的参股子公司。2014年,在天津注册成立;后历经数次股权变更,2018年10月,中科曙光以5.5元/股受让海光信息1.948亿股股权,受让后合计持有海光信息36.44%股权,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东。
2016年,海光信息同AMD达成合作,共同合资成立两家子公司,引入X86架构授权。其中,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授权IP所有权,并负责芯片生产,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负责芯片设计及销售工作。基于AMD提供的Zen1架构,海光开发出8核心桌面版CPU Dhyana、32核心服务器版CPU Dhyana Plus。
中国电信发布服务器(2020年)集中采购项目货物招标集中资格预审公告,公告显示,H系列服务器共集采11185台,CPU类型为鲲鹏 920系列处理器或海光Dhyana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国产CPU已在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运营商市场实现了规模化的产业落地;不过,海光的技术来源一致困扰受制于合资的外资公司(AMD 占股51%),往往易受到质疑。而且技术的后续升级也可能存在一定难度(AMD只授权了上一代架构 Zen)。另外,海光不支持移动生态,在移动生态方面劣势较大。
无疑,未来国产CPU发展仍道阻且艰,但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产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的大目标面前,这又是一条不得不走的必经之路。
注:部分资料来源已注明,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打赏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