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过去人手一个计算器,手工处理纸面单据的时代,还是现在全流程端到端拉通,“与机器共舞”的时代,责任心始终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在华为,有一群账务人,把“真实”当作自己的生命:他们为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铁面无私,不怕得罪人;他们像着魔一样磨练技能,因为付款无小事,一分都不能错;他们心细如发,不放过蛛丝马迹,只为还原一本清楚账;他们蹲守各地,捋清超长期欠款,给公司挽回损失……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一种引而不发、绵绵不绝的沉静力量。十年如一日,不苟且,不应付,不模糊,靠的就是责任心。
做乱世中的“定海神针”
郑爱珠
我大概算是华为公司的第一任出纳。
公司刚成立,任总就几次三番邀请我老公张中石和我来公司,当时我们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在贵州黎阳我老公是中层干部,享受着优厚待遇,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生活,不允许我们轻易放弃“铁饭碗”。
任总给我们反复分析改革开放的前景,我们想,人还是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做最有前途的事情,而最大的引力莫过于理想的召唤。为此我们做出了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跨出了终生难忘的一步。
1989年2月4日,我们毅然舍弃“铁饭碗”,携儿子踏上赴广州的火车,在空空的车箱里度过了除夕夜,2月6日(大年初一)中午,就到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报到了。当时我们把家里的全部积蓄8000元交给了任总,任总又赠送我们7000元,合计15000元,这就是我们在华为公司的原始股,从此,我们把全家的命运与公司捆绑在了一起。
当时公司只有三个部门,研究生产部、市场部、办公室。我大学的专业是精密仪器仪表,到这里专业不对口。但任总很信任我,把管钱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深感责任重大,但我没有推脱。
那个时候公司还没有财务政策,我就秉承一个原则——不管你的地位有多高,只能实事求是。有些市场部的同事比较大喇喇,贴票之类做得很粗糙,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严把关。记得有一次,有个公司领导出差回来,把口袋里所有的乘车、住宿的票据一股脑掏出来,让我帮忙贴票,他当时也是无意,把所有票据都给了我。我就一张一张仔细核对,发现里面有一些私人的发票,比如孩子的学费、书费之类,就全部挑出来,跟他说:“这些不能报销。”他笑着说:“好啊,你管钱肯定管得好,我们的你都敢不报,那别人肯定更不敢报了!”
电脑普及前,都是手工做账,我每次都会一丝不苟地帮会计校对,收多少钱,付多少钱,记得清清楚楚,务必做到一分钱都不差,财务报表出得又快又准。特别是付出去的钱,必须要我盖章签字才行。
到了1991年,有了电脑,公司安排甄晓华与我们一起自行开发财务出纳系统,包含材料进货、收款、出账等,把效率提上去。我这个完全不懂电脑的“文盲”,也硬是被逼上了马,拼命学习,掌握技能。
有了出纳系统提高了效率,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是离不开人的责任心的。当年的电脑数据都是我亲自一笔一笔审核的。
回过头看,如果说华为有什么优良传统的话,财务算是一个。从华为创立以来,我们就一直恪守“真实性”这个原则,以前靠的是责任心,今天靠的除了责任心,还有越发完备的流程和机制。尽管我已经退休了,但看到公司发展得这么好,我心里满满都是骄傲。
(郑爱珠,1989年加入华为,曾任华为公司出纳、香港华为财务部出纳,2004年退休。)
付款无小事 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陈雁
1998年,国内金融条件还不发达,每个月发的员工工资都是出纳从银行取钱后,一张张钞票清点出来,然后送到每位员工手中。
为保证公司几千名员工在每月15日准时领到薪水,点钞快速精确、记账算账准确,成了出纳基本的技能要求。作为一名出纳新人,我从最基础的单指单张点钞和心算计数开始,像着了魔一样练习,吃饭不忘讨教,做梦都在点钞,慢慢琢磨出自己的心得:新钞紧实,手指沾点水较易捻开;新钞和折边钞容易卡点钞机,点钞前先理钞;记数与清点同时进行,点数速度快时,采用分组记数法……
每个月15日是我们最繁忙的一天。生产一线的西乡办公点,我们要清点分装好现金,赶往西乡送到员工手中,其他的就由员工来财务室领取。一整天,财务室此起彼伏的都是刷刷刷的点钞声,叮叮叮的计算器键盘声,我们手不停歇地点钞、发放、核对、盘点、入库,确保账实相符,还要经常回复员工咨询工资的电话。
看着长长的队伍,还有员工们满眼的期待和喜悦,我们不由加快速度。直到把工资一分不差地送到最后一名员工手中,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发现自己已经嗓子沙哑,手臂酸痛,手被划破了好些口子。
那些日子,辛苦归辛苦,但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没办法可以提升效率呢?我们首先想到语音电话,就像电话银行一样,让员工自助查询工资。在公司IT的支撑下,大概三个月后,华为自研的工资语音查询电话正式启用了,员工凭工号和密码就能方便地查到自己的工资。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与银行的一次交流中,无意听对方提起新推出的业务——企业可委托银行将工资付到员工个人账户上。银行代发薪?这对员工来说多方便,省去了排队的大把时间!听到这个点子,我感觉看到一片新天地。经过对银行代发方案的反复讨论和比较,最终,公司选定中国银行作为合作试点。1999年7月,银行上门给生产线员工办理了第一批代发薪账户。
虽然改成了代发薪,但每个数字的填写,每条信息的核对,我们丝毫不能松懈,因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员工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拿到当月工资数据后,我们立马开始新的操作:整理数据、检查校对、提交审批,开具支票,加密数据、传递银行……当月15日,第一批工资代发准时到账了,每一笔都准确无误,还有员工特地打电话来感谢我们。
工资代发薪了,供应商和员工报销付款有更好的方式吗? 我带着思考来到海外一线,当时每天的付款,出纳都要手工填写一叠支票和转帐信,然后找权签人签字,转账信需要出纳去银行排队办理,供应商和员工拿到支票后还需去银行柜台办理,效率低,周期长,感知也不好。
多方探寻后,网银付款方案被“挖”出来了。看着一叠叠的票据转成一条条的电子指令,安全快速地传到网银系统,我心中充满喜悦。
2005年7月中东北非区域本地支付网银推行留影
2008年网银全球推行,2010年工行银企直连和2011年Swift上线,如今90%以上的付款业务都通过电子支付;支付系统从公司成立之初的手工台账,自编的出纳系统,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智能支付系统;全球各异的银行结算要点也从以前的人脑记忆,口口相传变成策略中心管理。
在很多人眼中,付款工作单调繁琐,其实付款无小事,它不仅关联了采购、交付、HR、资金等多个流程,更是面对着供应商、员工、银行、客户、采购等众多内部和外部业务部门和行业单位,只有磨练技能,修炼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支撑业务。
(陈雁,1998年加入华为,曾先后任职于基金部、出纳部、阿联酋账务共享中心,现负责全球支付业务管理。)
离你最近的SSE助手
文泽菊
2008年初,我开始负责SSE(报销)热线项目——要用最短时间承接处理8万国内员工的报销咨询。在此之前,报销咨询由不同会计分散处理。相同的问题,员工问会计A是一个答复,问会计B可能是另一个答复,得不到权威解答,也经常找不对人。而会计经常需要一边审核报销单,一边回复咨询,效率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没有犹豫,我就和另外一个同事着手干起来!那时我们只知道会计一天到晚要接“很多”咨询,但从来没有真正统计评估过“很多”是多少,就无知无畏地申请了华为SSE hotline notes公共邮箱,把我自己的座机号码285-59066作为热线咨询号码,向国内员工公布了出去。
当天,我的座机就成了国内员工报销热线。
“我的出差住宿发票被洗烂了,上面金额都看不清楚了,我该咋报销呢?”
“代表处搬新办公室了,按当地风俗,请当地高僧进行祈福,可以报销吗?”
“办事处行政买了两只狗守护宿舍,这个费用该如何报销?”
……
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问不到的。几个月下来,光“您好”都说了上万次,而我也成了公司费用制度方面的“活字典”。
那时没有案例库,也没有知识平台,财务热线管理完全是“小米加刺刀”的混战模式:我跟同事上午半天和下午半天分开值班,一个接电话,一个回邮件。接到员工电话,我们就在自己设计的excel中登记员工工号和简单的问题信息。简单问题,直接口头答复员工,疑难问题事后回邮件或电话。经常是电话刚放下就马上响起来,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等下班了,抬起头来才发现自己口干舌燥,满脸通红,原来是一个下午都没喝水上厕所了。
光靠两个小会计是无法支撑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的,我们必须尽快搭建SSE自助服务平台,把员工常见的咨询都搬到SSE报销首页上去,引导员工自助查询,快速解决问题。
所以那时白天我们接电话、回邮件,晚上加班总结问题类型,编写系列规范性宣传材料;从员工的视角,设计自助服务平台模块,按照新员工、主管等不同角色编写操作指导和案例。
不到半年,我们就在SSE首页建立了自助服务平台,基本架构一直延用到现在。2014年,在SSE热线基础上,我们完成了全球财务付款热线共享。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如今95%以上的财务付款咨询业务都可以通过AP热线机器人自助查询解决。2016年SSE APP在线咨询上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解决财务付款问题了。
2016年6月,国内营改增刚推行一个月,我们联合税务、IT部门紧急上线了发票开具信息的手机查询功能。当时我正好出差,离开酒店check out时,信心满满地掏出手机让酒店给我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没想到wifi不给力,一张发票开了15分钟还没搞定,我无奈又深切地体会到,有时自认为完美的方案,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却不堪一击。在回深圳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这个问题。一个月后新功能上线,实现快速准确开具发票:支持二维码扫描或邮件发送开票信息给商家,且支持离线查看,这才算把困扰员工很久的发票开具问题给解决了。
这些年SSE在梳理制度、简化流程,建设平台上一直在不断努力:充分信任员工,先付款后审核;支持随时随地,快速手机报销;允许员工自助签收后归档;与采购联合优化低值自采流程,统一报销入口到SSE;电子发票报销……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免报销,为此我们也与行政部门一起大力推行对公结算。
然而,受限于技术手段和资源等因素,AP热线在坐席电话支持、案例智能准确定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但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员工报销或者咨询付款问题时,会有一个像阿尔法狗一样聪明伶俐、过目不忘的“财务热线MM”24小时提供贴心服务。
我真切地觉着,面向员工,瞄准业务,一点点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负责。
(文泽菊,2006年社招加入华为,曾任职于毛里求斯共享中心应付业务部、账务监控部等,现负责全球员工费用管理。)
掘地三尺,还原一本清楚账
徐爽
2013年,公司决策收购B国C公司,作为外派的CA(国家主管会计),我加入项目组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项目计划非常紧迫:一周内完成现场调查,两周内完成尽职调查和详细整合方案设计,一个月内完成合同拟制和谈判……
最大挑战的不仅来自时间。当时,投资流程还不成熟,财务方面几乎没有文档指引,尽职调查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收购协议如何评审、整合方案怎样设计,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没有参与过并购,我却经历过“切肤之痛”:B国在两年前收购过一家M公司,从内部流程到外部遵从,各种问题不断,当时CFO和我花了不少精力收拾“残局”。如果C项目做不好,会不会埋下另一个颗“定时炸弹”?一时间,种种疑问和担心不断冒出来,我越想越焦虑,失眠了……
并购前最关键的是尽职调查,也就是对目标公司做详细了解,为后续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但是,海量的信息中,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呢?第二天,我开始研究C公司的财务报表。读着读着,我发觉C公司和M公司的情况很相似。相似的业务也很可能潜藏着相似的问题,M公司的“教训”恰恰就是我的突破口!我再次仔细翻阅C公司报表和资料,很快锁定了一些调研重点。
为了考虑得更周全,我还列出了近年发生过并购的国家,逐一询问当地CA:“你们遇到过什么问题?”有了这些取来的“真经”,加上自己的专业判断,我拟出了一份有针对性的尽职调查清单。
4天后,我来到C公司做现场调查,与C公司CEO和财务人员高效沟通,半天时间基本摸清了财务方面的概况。我手中的信息已经足以完成尽职调查报告了。
但与此同时,一些关键风险也浮现出来。最大的问题是C公司从未经过独立审计,内部财务流程控制也比较简单,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公允性存在风险,这直接关系到收购价格的确定。另外,交割之后C公司的业务整合是一个比调查报告更加复杂细致的工程,需要详尽的信息来支撑方案设计和实施,因此,尽职调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接下来,我花了整整两天,蹲在C公司办公室,翻阅了堆积成山的合同、文档和单据,对C公司管理层、员工、代理会计服务公司、银行刨根问底,终于感觉对C公司报表的各项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有了信心,同时也获取到了C公司的银行账户管理、供应商付款、薪酬支付、纳税申报等财务活动的详细信息,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一起分析讨论。
基于调查掌握的信息,我在后续评审收购协议过程中发现了关键的问题——各方对谈判中的收购报价理解不一致,导致收购价款的金额有较大偏差,而且C公司与原股东之间的债务清偿问题没有约定清楚,这些疑点直接影响我司的收购现金支出,以及税务成本。问题提出后,项目组召集法务、税务、顾问等多方沟通,及时消除了风险。
同样得益于充分的调查,我们的财务整合方案也做得非常细致,且适配性强,C公司在交割后两周内就完成了资金、薪酬、采购、账务等关键流程的平稳并轨,业务运转基本没有受到冲击,内外部遵从风险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回顾整个项目过程,正是对财务数据和流程的严谨态度,指引着我在摸索中步步深入,完成了支撑业务运作、控制财务风险的使命。
(徐爽,2007年加入华为,曾任职于报告中心、罗马尼亚账务共享中心,现为集团报告分析部报告分析二部团队主管。)
“收”回来的真金白银
陶乃辉
奔波在对账路上
2015年12月下旬,当我艰难地完成A代表处的对账工作,即将结束270多天的出差生活时,一个电话打乱了我的节奏。
“再坚持一下吧!”出于清理超长期欠款的需要,A代表处提出拉通全省电信再对一次账。望着窗外鹅毛般的大雪飘落,我的心仿佛也一片片零落。明明一纸机票就可以回得去的家,忽然之间好像隔了一汪飞不到尽头的大海。
然而,我比谁都清楚,账对不清楚,将带来回款难、核销不准确、超长期及异常预收款这些“老大难”问题。如果能够抽钉拔楔,一次性把账搞清楚,后来人就可以早点摆脱这些问题,公司也能避免更多损失。想到这里,我坚定信念,决心挑战自己。
由于历史原因,A省电信自2010年以来与华为的往来数据基本无法对应,许多老问题被新问题覆盖,问题叠着问题,要还原谈何容易?而且,所有的合同均分布在各个地市,要对清楚账,必须走遍A省所有地市。
我知道,面前横着的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和共享中心的另外两个小伙伴,立刻开始了全省各地市的实地对账。我们每天早上7点多赶赴机场飞往地市,晚上11点多回到住处,整理一天的核对结果并准备第二天所需的材料。
在W市与客户对账时,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由于该客户无特定专人负责财务,无法与客户会计直接对账,只能与负责报账的工程师核对。时值年底,他们根本无暇配合。没办法,我开始了守株待兔般的等候。每天一大早赶到客户处,他们忙的时候我就在一旁整理数据,一看他们有点空闲,我就厚着脸皮迎上去核对一两个合同。
这样核对了近三天之后,我意识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工程师完全不看系统记录,给我的数据都是各自在笔记本上记的列账付款记录,准确性无法保证。这让我很不放心,我多次提起这个问题,但得到的回复就是一句话:“你不就是对个数字吗,我给你数字不就行了吗?”
是啊,我对的是数字,但这每一个数字代表的是公司一笔笔应收账款、是一笔笔真金白银的资金啊!核对一致的数字,我要能保证每一笔都能顺利回款。核对不一致的数字,我要定位出不一致的业务根因,并推动解决,最终规范业务的操作与执行。如果仍用这种低效的方式,怎么来得及?如果数字本身有问题,结果怎么能用?
想到这,我决定另辟蹊径,寻找快速有效的方式而重新核对。幸运的是,我们通过省公司拿到了部分数据。通过工程师现场核对,结合系统数据的侧面验证,我们顺利完成了所有合同的核对与差异定位。经过不断沟通,省公司最终同意了例行集中提供全省数据,后续对账不仅可以确保客户数据的准确性,且比在各个地市间奔波的方式更有效率。
2016年,代表处收回了近千万元的客户欠款。我很开心,自己的这300天尽到了职责。其实责任就是把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好,在每件事情上再多想多做一点。
(陶乃辉, 2012年7月加入华为,曾任职于成都账务共享中心总账业务部,2015年3月加入成都账务共享中心销售核算四部。)
不论是过去人手一个计算器,手工处理纸面单据的时代,还是现在全流程端到端拉通,“与机器共舞”的时代,责任心始终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责任的重量,积蓄成前行的力量,兀自流淌,涓涓点点,虽不事张扬,却自带光芒,虽不惊天动地,却隽永深长……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正式出版版本请见书籍《黄沙百战穿金甲》)
上一篇:《【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13集】做最真实的财报》 |